寺廟院子里如果需要種綠植和花卉,推薦“五樹六花”。五樹是指菩提樹 、高榕 、貝葉棕 、檳榔 和糖棕 ;六花是指荷花、文殊蘭、黃姜花、雞蛋花、緬桂花和地涌金蓮。佛教的“五樹六花”就是這種文化的典型代表,在南傳佛教的寺廟院子中,庭園栽培以“五樹六花”為最基本特征,寺院里面一般都會種植上這幾種植物。
下面我們看下五樹六花他們的具體特性。先說說五樹:
菩提樹
佛主釋迦牟尼悟道之樹,又稱“智慧樹”。
據民間流傳,唐朝初年,僧人神秀與其師兄慧能對話,寫下詩句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?!被勰芸春蠡貙懥艘皇住捌刑岜緹o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!贝撕笃刑針渎暶笳?,為普通大眾所熟知。
高榕樹
也稱為高山榕或者大青樹,是??浦参?。高榕生性強勁,小果序直接生長于莖枝上。仙湖植物園湖區著名的小平手植樹就是高山榕。
在西雙版納,多種少數民族都視高榕為神樹,對之非常崇拜。云南傣族有些縣每當家中生兒育女時,就要在村寨附近種上一株高榕,以示神的庇護,保佑他的兒女健康成長。高榕的果子雖然較小,但結得特別多,果熟時枝頭無數小果如同紅色的珊瑚,引來了多種鳥獸爭食,熱鬧非凡,真是“動物的天堂”。難怪西雙版納傣族的歷史長詩《厘俸》中說它是“附有神靈”。
貝葉棕
貝葉棕棕櫚科多年生常綠植物。在古代,人們把經文刻在貝葉棕的葉片上的,也就是著名的貝葉經。
貝葉經即為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,素有“佛教熊貓”之稱的貝葉經源于古印度。貝葉經多為佛教經典,還有一部分為古印度梵文文獻,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。
貝葉棕樹形美觀,是很好的綠化觀賞植物,多栽培于寺廟前,為小乘佛教禮儀樹種。傣族人民視貝葉棕為自己文化發展的象征,并常常以此引為自豪,甚至對貝葉棕加以神化,認為只有心誠的佛爺才能種活它。貝葉棕是“一次性花果植物”,大約40年開花一次,一生只開一次花,然后結果,果熟即整株死亡去,這一特性為其增加了一分神秘色彩。
檳榔樹
檳榔棕櫚科植物,其果實是佛教供奉時不可或少的圣品。檳榔為熱帶雨林植物,樹形高大挺拔,果實呈球狀,稱檳榔子,在未成熟時采收,除供咀嚼外,也可做藥用,有健胃、強齒、利尿之功能。
檳榔在印度,也常作為男女雙方結誓之物,在《善見律毗婆沙》中說:“折林者,男子與女結誓,或以香華檳榔,更相往還餉致言,以致結親,何以故?香華檳榔者,皆從林出故,名‘折林’。若女人答餉善,大德餉極香美,我今答后餉,令此大德念我?!?br />
糖棕樹
糖棕也稱為扇椰子,棕櫚科高大喬木,雌花結果,花序??僧a糖,人們喜歡用小刀刻花序梗,然后汁液就會順著刀子流向桶里,甜如砂糖一個花序可以產出4小桶甜汁液,一株高大的雄樹一年可產糖20公斤以上。攝于仙湖植物園棕櫚園。
五樹六花
再看看六花
蓮花
《愛蓮說》中如此評價蓮花之優雅: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靜直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。
文殊蘭
文殊蘭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葉子綠得像波浪起伏的大海,花蕊清麗純潔,淡妝素面,亭亭玉立,大方質樸,香氣彌漫。 攝于仙湖植物園陰生園(原陰生植物區)。
黃姜花
黃姜花姜科植物,花開有淡淡的香味,十分迷人。成熟的黃姜花高度在1米8左右,十分高大挺拔。黃姜花采摘下來后直至夜晚都不會凋謝,因此成為人們喜用的宗教花飾材料和必備的寺廟參拜供品。此外,黃姜花的根部提取出的染料還可以染制袈裟。
雞蛋花
雞蛋花是夾竹桃科多年生植物。雞蛋花的花瓣外圍呈白色并略帶粉色,里面基部黃色,極似蛋白包裹著蛋黃,其名稱因此而來。雞蛋花花瓣可食用,和一般食用花卉相比,其花瓣較厚,纖維細嫩,口感爽滑似南瓜花,因此,雞蛋花也成為了熱情的西雙版納傣族人招待賓客的特色菜。 仙湖植物園棕櫚園與化石森林區均可找到這種可愛、粉嫩的植物。
緬桂花
緬桂花就是白蘭花,是木蘭科的落葉喬木,夏天為其花期,花香濃郁,在離樹30,40米也可以聞到其香氣,故白蘭花成為了著名的庭園觀賞樹種,多栽為行道樹。有些人甚至會買一些鮮摘下來的白蘭花放于家中,使其家中布滿香氣。攝于仙湖植物園木蘭園。
地涌金蓮
地涌金蓮為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其花像是從地面涌出來的金色蓮花,故美名曰地涌金蓮。地涌金蓮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是善良的化身,懲惡的象征。據說佛祖剛誕生之時,每走一步都會涌出金色蓮花,而那就是地涌金蓮。 攝于仙湖植物園“天上人間”大草坪。
這些植物,特別是以菩提樹為代表的??浦参?,在信奉南傳佛教的地區,深受信徒們的崇敬和保護。他們在鄉規民約中規定“砍伐菩提樹”,要與破壞佛寺、殺死僧侶一樣“處死刑,其子女罰為寺奴”。 所以說,在信仰南傳佛教村寨,哪里樹木參天,哪里就有菩提樹、高榕樹,哪里就必有緬寺。